【教诊文件】教学诊改知识问答

教学诊改知识问答:

 

问:什么是“诊改”?诊改的重点是什么? 

答: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指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学校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的工作过程。诊改工作是建立常态化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机制,引导和促进职业院校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提升内部质量保证工作成效的过程。重点是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与运行。

 

问: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目的是什么?

答:引导高职院校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的责任,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问: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工作方针是什么?

答: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

 

问: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工作任务是什么?
答:(1)完善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2)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

   (3)树立现代质量文化。

 

问: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工作机制是什么?

答:建立基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学校自主诊改、省教育厅根据需要抽样复核的工作机制。

 

问: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基本架构“55821”是指什么?
答:5:指五纵系统,即:决策指挥系统、质量生成系统、资源建设系统、支持服务系统、监督控制系统;
    5:指五横层面,即: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
    8:指“8 字型”螺旋运行单元;
    2:指双引擎,即:文化引擎,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现代质量观。机制引擎,包括自我激励机制、考核性激励机制、联动机制;

    1:指一个数据平台,即校本数据采集分析平台

 

问:“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是什么?
答:“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是指全面提升质量的工作过程,由两个循环构成一个8字型。依据目标和标准,组织实施,在工作过程中分析数据、诊断问题、及时改进,促进向更高的目标发展,形成不断提高的质量改进螺旋(循环提升)。
第1个循环是大循环,依据目标(起点),制定标准,设计行动方案,组织实施,全程进行自我诊断,不断找到差距,通过激励、学习及创新,改进提升,建立更高一层的发展目标。即:目标→标准→设计→组织→实施→诊断→激励→学习→创新→改进
第 2 个循环是小循环,是指在实施工作的过程中,进行数据分析监测,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发布预警,督促相关部门、人员采取切实措施,及时改进。即:实施→监测→预警→改进。
 
问:诊改的逻辑起点是什么?

答:打造“两链”,即目标链和标准链。

 

问:什么是目标链和标准链?

答:目标链是依据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及其分项规划、子规划,由学校总体发展目标、各部门(岗位)工作目标、专业建设目标、课程建设目标、师资队伍建设目标等构成的自上而下、层级分明、内容关联 的目标体系。

标准链是依据目标链,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人才培养)标准、专业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标准、师资队伍建设标准、学生工作标准等构成的内容关联、相对独立的标准体系。

 

问:诊改工作中双“引擎”是指什么? 

答:(1)文化“引擎”

(2)机制“引擎” 

 

问: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特点是什么?

答: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问:学校各层面循环周期是什么?      

答:学校(部门)层面循环周期是年度,专业层面循环周期是学年,课程层面循环周期是学年,师资层面循环周期是年度,学生层面循环周期是学年。 

 

问:诊改中强调的“三全”、“三共”、“三部曲”含义是什么?
答:“三全”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
“三共”即:共创、共治、共享; 

“三部曲”即:事前(目标、标准)、事中 (监测、预警)、事后(诊断、改进)。 

 

问:诊改要营造怎样的质量负责和质量文化氛围?构建怎样的大学质量文化?

答:诊改要营造“时时、处处、事事”为质量负责,营造“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质量文化氛围。构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学校质量文化。

 

问:学校横向五层面质量主体是什么?

答:学校层面:校级领导、管理部门;

专业层面:专业团队; 
课程层面:课程团队;
教师层面:教师个人; 

学生层面:学生个人。

 

问:诊改复核的目的是什么? 

答: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把握诊改制度建设方向,突出高职院校质量保证主体的地位和责任,督促高职院校有效落实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简称学校实施方案),以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简称平台)建设为支撑,以诊改为手段,加快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建立常态化的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机制,营造现代质量文化,不断提高师生员工的满意度和获得感,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问:诊改复核的原则是什么?
答:(1)聚焦核心要素:聚焦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简称五个层面)的目标与标准、监测与预警、诊断与改进的机制建设和运行情况。
    (2)关注诊改轨迹:坚持数据分析与实际调研相结合,基于学校平台数据分析,以轨迹变化为关注点,辅以实际调查研究,做出与事实相符的判断。

    (3)尊重校本特色:坚持一校一策,尊重学校的历史文化和办学自主权,针对学校当前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引导学校科学定位、服务发展、促进就业,进一步完善有效可行的诊改工作实施方案。 

 

问:诊改复核的内容有哪些?

答:(1)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包括目标链与标准链(简称两链)的打造、实施情况与成效;五个层面“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的建立的科学性、覆盖面、可行性、实施情况与成效;学校质量文化与机制引擎驱动与运行成效。

    (2)平台建设与应用:复核学校平台对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的支撑情况,重点复核平台的顶层设计、建设、应用及成效。具体包括:1)学校是否按智能化要求对平台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平台架构是否具有实时、常态化支撑学校诊改工作的功能:能够实现数据的源头、即时采集;能够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数据的实时开放共享;能够进行数据分析,并实时展现分析结果。2)学校是否按照顶层设计蓝图,扎实推进平台建设。3)学校在数据分析、应用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问:两链打造与实施复核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答:(1)学校发展规划是否成体系,学校发展目标是否传递至专业、课程、教师层面,目标是否上下衔接成链。学校机构职责是否明确,是否建立岗位工作标准,标准和制度执行是否有有效机制。
    (2)专业建设规划目标、标准是否与学校规划契合,是否与自身基础适切。目标与标准是否明确、具体、可检测。
    (3)课程建设规划目标、标准是否与专业建设规划契合,是否与自身基础适切。目标与标准是否明确、具体、可检测。
    (4)教师个人发展目标确定是否与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专业建设规划等相关要求相适切,教师是否制定有个人发展计划及与之相应的目标与标准。目标与标准是否明确、具体、可检测,与自身基础适切。

    (5)学生是否制定有个人发展计划,个人发展目标是否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及素质教育相关要求相适切。学校是否建立指导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计划的制度。 

 

问:螺旋建立与运行复核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答:(1)学校是否建有规划和年度目标 任务分解、实施、诊断、改进的运行机制。实施过程是否有监测预警和改进机制,方法与手段是否便捷可操作。是否建立学校各组织机构履行职责的诊改制度,方法与手段是否可操作,是否有效运行。
    (2)是否建立专业、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质量的诊改运行制度,诊改内容是否有助于目标达成,诊改周期是否合理,诊改方法与手段是否便捷可操作。
    (3)是否建立教师个人发展自我诊改制度,周期是否合理,方法是否便捷可操作。
    (4)学校是否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诊改,周期是否合理,方法是否便捷可操作。

    (5)五个层面的诊断结论是否依据数据和事实获得,自我诊断报告的陈述是否明确具体,改进措施是否有效。

 

问:引擎驱动与成效复核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答:(1)学校领导是否重视诊改,扎实推进,师生员工是否普遍接受诊改理念,并落 实于自觉行动中。
    (2)学校是否建立与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相适应的考核激励制度,将考核与自我诊改相结合,体现以外部监管为主向以自我诊改为主转变的走向。

    (3)各个主体的自我诊改是否逐渐趋向常态化。师生员工对学校诊改工作是否满意和有获得感。

 

问:我校诊改工作中实现了哪五度的提升?
答:(1)办学定位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
    (2)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对办学定位的支撑度。
    (3)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运行、课程评价及毕业鉴定等主要教学环节之间的吻合度。
    (4)师资队伍、课程、教学仪器设备、实践教学基地、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
    (5)学生、社会、用人单位、政府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